自刻像
1950/木刻版畫
頭部的刻線強勁有力、有稜有角,臉形拉長,稍作變形。頭顱像是造山運動拔起突兀之峰,這個軒昂的顱峰上,沒有年輕氣盛的狂野,也沒有逆境重壓下的卑怯,只有聚精會神的專注。
豐收
1951/木刻版畫
畫面中呈現的是農民在稻埕中曬穀的情景,是當時典型的農村景象。前方的農民正在將稻子由木簍中倒出,其身後的農婦則拿著耙子準備曬穀,木簍旁的小貓咪,增添了整個畫面的趣味。後方農民忙著用打穀機將曬好的稻穀去殼,遠方的農民用扁擔挑著稻穀,更遠處的農婦也是拿著耙子正在曬穀。多層次的空間感,呈現出農村農忙時的熱鬧景象。光線由右上方射入,光線投射在人物及物品上所產生的光影變化作者處理得相當好,整個使畫面呈現出立體感。
後台
1952/木刻版畫
楊英風的故鄉——宜蘭,是台灣歌仔戲的發源地,這也是日後文建會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設在此地的原因。楊英風對這項又稱為野台戲的傳統戲劇,充滿了好奇和尊重;這一方面是來自對藝術的喜好,二方面則是對這些浪跡江湖的演員——另類藝術工作者的一份衷心敬意。
伴侶
1957/木刻版畫
這件作品藉厚重的量塊凸顯農村生活率真適意的達觀態度,沉穩但富拙趣的線條巧妙的將無邪的兒童、擺尾的老牛與昂立待飛的烏秋連結在一起,三者的姿態閒適中帶著怡然自得的恢諧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