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鄉土上的前衛由傳統進入現代的版畫 楊英風在版畫創作方面的表現,就目前留存的作品觀,比之雕塑還要來得更早,且成就突出;他也是帶動台灣版畫創作,由傳統進入現代的關鍵性人物。
1951年的〈豐收〉是《豐年》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以農民在剛收割完的稻田邊打穀、晒穀的情形為題材。小小的畫幅中,充塞了忙碌的農民,男男女女,由左邊開始,兩位農夫正將稻穀送入風車,中間的一位農夫,用右腳踩踏風車,讓稻穀從出口中流出,並將雜質讓風吹去。一位婦女將稻穀挑往較遠的地方,由另一位婦女持耙把稻穀耙平曝曬。而畫面右方,也是一位婦人同樣拿著寬大的耙子在耙平稻穀;最前方則是一位光著上身的男人,雙手抬起竹簍,將稻穀倒出;另一簍稻穀放在一邊,竹扁擔還掛在繩子上。一隻可愛的小貓,躲在竹簍邊的陰影下,搓磨著身子,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和親切感。
雷射創作:神妙綺麗的動態 1977年,楊英風有了一趟日本之行,在京都首次觀賞到雷射藝術的展演,一向對現代科技與媒材有高度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楊英風,馬上被強烈吸引,並激發了創作雷射景觀的靈感。回台後,立即邀請陳奇祿、毛高文等文教界人士,籌組發起「中華民國雷射科藝推廣協會」(1978),並成立「大漢雷射科藝研究所」(1979),積極推廣雷射藝術,並試圖結合雷射藝術與不鏽鋼景觀雕塑。他說:「雷射可謂是扭轉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重大發明,它之所以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正因為它是一種同調光束,有單一的頻率,波長的振幅與相位的變動極小,容易精確調製,具良好的光學特性。它不僅是視覺之光,而且是一種不具形象的能。這種宇宙間最精純的光質,經美感的造形後,似乎可以展現一個抽象經驗的心靈世界。透過光的凝煉,人與字宙間心靈的迴映,達到了相融的境界,由此觀照了宇宙本體的和諧結構。筆者曾於1977年,在日本京都第一次觀賞雷射藝術的演出,這次演出為我帶來強烈的震撼,那奇妙的光束,造成一種難忘的印象;當它與音響相應出現時,光彩的幻影,交織成神妙、綺麗的動態,使我有如在太空中觸及了宇宙生命的躍動,面對雷射所發散出的天體景象,一時間,我似乎悟及了生命的本質,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
楊英風 豐收 木刻版畫 32 ×41cm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