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希望-論「二二八紀念碑」的前瞻性
序、評論1993/07/01
對台灣近代史影響深遠。由戒嚴到解嚴,以至一九九二年二月李總統登輝先生出席「二二八紀念音樂會」並慰問受難者家屬,近期且由政府籌組「二二八建碑委員會」專司籌建二二八紀念碑,台灣近代史中由禁忌邁向開朗光明的新紀元。
紀念碑的要件
「二二八紀念碑」競圖的結果,評審小組票選表決者與建碑委員會核定公佈的結果略有出入。也因此引起社會上關心注意。在此我僅就「二二八紀念碑」在台灣近代與造型藝術轉型期所內涵前瞻性略作說明。
好的紀念碑除了紀念歷史悲劇,造型單純、明朗、主題明確外,且應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並具有現代化與前瞻性的創意表達。中國文化的特性在於高超的生活境界,以祥和和啟發性為重,相異於西方文化的特色之一是隨機應變,因應天災(如:洪水)人禍(如:戰征)。在不安定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仍能以慈悲的思想襟懷,運用智慧作適當的改變與應對。在建築方面的表達則是空間處理的活潑性,充份運用材料的特性和變化,並與自然界採取平衡順適的手法。中國歷史上魏晉時期簡樸、高超空靈的生活和藝術表現是最好的典範。只是清季以來文化藝術大都以西化為導向,忽略了先民寶貴豐厚的文化資產。
我參加「二二八紀念碑」競圖評審時,在兩百多件參選的作品中,發現王為河的作品風格超脫、不落俗套,引起我多加注意。他用兩條弧線包圍而成台灣的外形,曲面的處理方法簡要。本土性意涵頗深,技巧上純度亦高。格狀綠色的玻璃架構而成山谷空間,造型單純明朗,人在其間仰望蒼穹,悼念逝者,念天地之悠悠,覺人類之渺小,體宇宙自然之無私,愛與寬容之情油然心生,更明白光明的未來才是最須要努力的目標。下雨時,雨水沿玻璃牆面順流向下,產生哭泣的聯想。王為河活用曲面的處理,充份發揮材料的特性,構化空間的活潑性。作品主題清楚、造型材質統一,藉玻璃的透明度用在氣候環境的變化中產生高境界的多種聯想與變化。在紀念碑特殊涵意上,他的作品充份表達樸質、單純、大方、宏觀、明朗的意境,更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精神相合,極具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意涵。如能將此件作品落實為景觀藝術可使周圍環境具示範性改變的引導。參選作品中,雖然有很好的作品,但仍以此作最為單純有力,具超脫性的設計品味。
王為河的作品呈現出光明的意涵
四十多年來,因政治型態的特殊與矛盾產生許多禁忌,今日籌建「二二八紀念碑」是很好的轉變,特別值得珍惜發揮,藉此將過去的陰暗轉向光明,由禁忌引向透明化,對整個過去的昏亂產生有效的整理方向,對整合社會的轉變極具引導與代表的意義,以「二二八」為命題出發的改變,對台灣的環境和藝文的整理,都是一個值得珍惜把握的機會。評審委員中美學的專業人士有四位,其餘四位的專業在美學之外。當評審票選表決的結果第一名是王為河的作品時,我們對台灣藝術文化的未來和光明充滿了樂觀的期待,未料隔天建碑委員會公佈的結果,使我們感到很意外也很難過,對整個台灣藝術文化的未來也很擔憂。建碑委員會和評審小組有不同的意見,應提供一個協調溝通的機會再作公佈,才不致顯得如此不尊重專業,甚至給人輕率的印象。
鄭自財等人的作品雖可安慰受難者的心靈,但作品造型複雜,是目前混亂環境的再現,缺乏光明的未來,徒讓現存的人再回想悲劇的歷史,其後果唯有悲傷與哀痛的一再提醒與紀念,對未來光明的前瞻性可說沒有。安慰受難者的心靈雖然重要,但是整個台灣藝術文化光明的未來也是很須要積極努力的。
王為河很年輕,是台灣本土文化培養出的新生代,他以「二二八」為命題表現的紀念碑型式,在國際上屬創意很高的佳作,將引起世界性的注意,對本土文化的現代化也有正面的啟發。中國造型藝術單純、明朗、樸實不重虛華,高雅空靈的空間變化,王為河的作品都有很好的應用表達,對於繁忙的現代化生活正可以運用此單純簡鍊而涵意深遠的造型藝術和環境美學來平衡混亂繁忙的生活。
王為河和鄭自財等人的作品在造型、涵意和前瞻性上都有明顯的不同,本人僅站在美學和關心中國文化發展的立場上,提出基本的想法,供建碑委員會和社會關心此事件的人士作為參考。
文章出處
原載 《建築師》第223期,頁78-79,1993.7.1,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
另名〈論二二八紀念碑的前瞻性〉載於《二二八紀念碑設計作品專輯》1994.2,台北:二二八建碑委員會
關鍵詞
二二八紀念碑、比賽感想
備註
收錄於《楊英風全集》第13卷:文集I
頁數: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