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風說雷射 既有科學用途 並富藝術功能
程榕寧1979/05/20

  「中華民國雷射科技藝術推廣協會」是個正在向政府申請立案的社團,卻已有四十餘位科學、藝術界頂尖人物列為基本會員。
  是什麼促使他們匯合在一起?
  發起人楊英風教授很誠懇的表示:「我們只有一個想法:關愛國家。」
  雷射的發現,與原子能、電腦合稱為本世紀三大了不起的科學里程碑。雷射只有廿年的歷史,許多人都不熟識它,但它比任何東西都更具威力。

  楊教授接觸雷射已有三年,是國內藝術界研究此道的先驅人物。他指出:「它是一種光體,卻不同於一般的太陽光。它是物質本身電子的位置移動,所發出來的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光,這微光經過物理學方法,用反射鏡來放大,形成肉眼看得見的光體,就是雷射(又名「死光」)英文叫LASER。在國防武器上,美蘇兩國已利用雷射施展驚人的威力,目前已有人相信,一旦發生戰爭,雷射將使地球和人類同歸於盡。

  除了能殺人、毀滅,雷射也被利用在電訊、測量和醫學上。例如,雷射代替電波通訊後,能發揮幾十倍於普通電波的效率,那時,往世界各地打電話,像打市內電話一樣。在醫學方面,可使用於外科的開刀手術,尤其是眼睛等細部開刀,特色是開刀之際也同時縫傷口,而且不會流血。雷射也可以切割各種質地不同所構成的物體,還能保持整齊的切面,就像照相機這種東西,用雷射來切成斷面時,裏頭雖有鋼鐵、鏡頭和布,但只要一刀,就能把它很整齊的切出來。雖然同樣是光,雷射與普通的光不同。普通的光通過三稜鏡就因折射面分成七彩,這是因為光的組合是由各種不同光波的光所構成,所以一經折射,它就分散開來,各自顯現它原來的光色。當它們合起來時又變成白光,至於雷射,它是一種最純的光,通過三稜鏡時並不產生折射現象,也不分散成多種光彩。它的光波只有普通光的一百萬分之一,換言之,它的力量比日光強一百萬倍,例如一百萬瓦特電氣需要量的工廠,使用雷射時一個瓦特就可以解決了。

  正因為如此,楊英風等有心人士,特別要呼籲大家注意。雷射已與經濟發展發生非常密切的關係,雷射將可以代替所有的電動機器,來推動工業的進展,如果現在我們不積極進行,將來對臺灣的工業(內銷及外銷)是很大的打擊。這是三、五年內可以預見的危機。

  雷射儀器的製造,是我們眼前最迫切的工作,不過,由於我們的精密工業不夠發達,必須向外國購買零件,再自行裝配。如果我們能參考日本的做法,或許可以急起直追。日本的大學生在政府頒發的輔助研究經費支援下,通常花二萬元臺幣左右,就能裝配儀器,省下大量的金錢,繼續做其他研究。我們的大學生,是國家的資源,正可以派上用場。

  楊英風教授是國際間著名的藝術家,他能畫、能雕,還創作了不少赫赫有名的景觀雕塑,他與雷射的相晤,也是經由藝術的媒介。
  雷射和藝術的結合,早在六年前。那時,美國洛山磯的年輕藝術家埃文‧德拉耶IVAN DRYER應邀拍攝雷射研究的紀錄片。埃文的專長是電影製作,也研究過天文學。在拍雷射研究的紀錄片時,他發覺雷射的光有許多特異的地方,好奇心使他嘗試利用雷射的光來表現光學的藝術。大凡一個藝術家,當他發現有什麼新鮮的材料或現象時,本能地就想到要使它有機會以藝術的形式現身。這樣,他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嘗試,有了問題,就由專門的技術人員從旁協助,最後他利用天文台的天頂,由電腦控制雷射的發射機,再配合以音樂的音響效果,發表史無前例的所謂「雷射音樂表演」LASERIUM。

  楊教授在日本京都雷射表演中心第一次看到時,真被它那光彩的奇妙變化所震撼了。
  他讚歎的形容:「寬約十六分之一吋的雷射光的掃射,在一秒鐘內可以來回掃射幾百至上千次,所以由起初的一個小點,很快便能擴展成線,再發射成面。當它與音響相應出現時,那光彩的幻影成了有生命的東西在空中奔駛追逐。有時,雷射光的三原色,以繞射高速度的轉動,形成各式各樣旋轉及色彩鮮艷的圖案,既像雲,又像蛛網,那形態比萬花筒還要千奇萬變,人們坐在拱型的圓頂下,如同置身在一個瑰麗十彩交織的立體世界裏。」

  楊教授身兼美國舊金山法界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把過去一年多來,經常聽法師講經,聽到宇宙間的種種現象,解釋宇宙的意義,一時所能悟得的還很有限,不過,一見雷射所發散出來的人造天體,他覺得:「剎那間,我好像看見了宇宙間生命的面目。是我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充實,使我恍然大悟,若有所得。」

  由於雷射音樂表演會的刺激,日本立刻成立了「雷射普及委員會」,經費五億日圓,也請了楊英風委員,積極展開各項利用雷射,促成進一步的研究。
  楊教授在日本參加討論時,總想起自己國家的需要,於是在會長(他的好友)白石英司的鼓勵及支持下,回國大力提倡重視雷射。
  他說,如果大家看過雷射音樂表演,便很容易就關心雷射了,可是那需要一筆鉅款。兩年前,日本已向美國買到表演的權利。因此如果要在臺北舉辦,我們得付一億元新臺幣給日本。
  當今,我們不看雷射音樂表演事小,實際的研究和使用雷射,卻事不宜遲。
  楊教授個人打算以雷射為工具作雕刻,其次,把雷射光應用在空間藝術,講求在生活空間裡如何使用雷射光。他相信:「在藝術裏,雷射將和使用在科技上一樣,它會產生極不尋常的威力,來震撼整個人類『美』的領域。」
文章出處
原載 《大華晚報》第8版,1979.5.20,台北:大華晚報社

摘錄本文另名〈沒有瑕疵的畫筆──雷射〉載於《大漢雷射景觀特輯》1980.7.9,台北:大漢雷射科藝研究社
     《楊英風景觀雕塑工作文摘資料剪輯1952-1986》頁96,1986.9.24,台北:葉氏勤益文化基金會
     《牛角掛書》頁96,1992.1.8,台北:楊英風美術館
關鍵詞
雷射、科技、藝術
備註
收錄於《楊英風全集》第17卷:研究集II
頁數: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