慇勤喜自然
雜論1993/11/17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者,氣之核,土之骨也。大則為岩巖,細則為砂塵。」中國地理環境優越,金木水火土五行具足,平衡發展,漢民族以農立國,生活和文藝也與大自然結合,發展出「天人合一」的生命哲理,對萬物和宇宙主張互利共生、平衡共存,甚至引自然界的樹石為庭園造景、案牘擺設,充實生活內涵與生命意境,進而培養恢廓宏觀的生命氣度。

  宇宙生命最精彩、內涵最豐富的就是石頭。石頭是造物者最初的雕塑作品、最基本的生命元素,也是人類最原始的雕塑材料。從石頭的質地和造型可瞭解當地的歷史演變、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台灣地處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接,氣候寒暖具足,物產資源豐富,深海部份受兩板塊擠壓形成中央山脈,因此其高海拔之端,遍佈許多古生物的化石和形貌材質殊勝的奇石。實為「寶島」地理環境和歷史演進的最佳見證。

  長久以來,我始終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精髓為創作本源,尤其是魏晉時期,軍事、政治、民生都紊亂,佛教於此時傳入中國,提昇中國人精神境界,豐富文化層次。佛教慈悲喜捨、圓融淨化的生命態度,單純、自然、無我、簡樸、健康的生活境界,適時如甘露般潤澤了中國人的性靈,它匯聚成的宇宙宏觀和審美情操,融鑄成中華氣度最為波瀾壯闊的一面。這個新契機,亦將中國藝術推展至更高的精神意涵,超越了「形似」的範疇,注入「真實觀照、緣起依存」的般若智慧,更提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抽象表達。我一直認為「石文化」是傳統美學中最能圓融中國人生活智慧和宇宙觀的東西,因為中國人不但從石中由小見大,更擺脫我執的限制,穿透石頭千萬年來的變化與爆裂之力量震盪,參悟自然界最深奧玄妙的抽象之美。

  日本曾在多年前的萬國博覽會展出盆栽和水石道,推廣樹石文化。源創於中國、於鴉片戰後受西化政策影響而漸式微的石文化,經由國際活動的盛會介紹其自然化育的風華,並普受國際友人喜愛,甚至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愛石協會,促進國際間的賞石風氣。台灣近年收藏與玩賞雅石的人越來越多,雅石協會的成立如雨後春筍,並且經常舉辦展覽,各種質地與造型的石頭琳瑯滿目,使各地的同好有機會觀摩到地域環境互異的石頭風采。玩賞雅石不但可以使緊張的精神鬆弛、享受一下與大自然神遊的樂趣,藉外在的形象體驗內在豐富的精神境界,提昇現代人的生活。更可在潛移默化中推廣中華文化,精益創新,進而建立發展現代中國獨特的文化觀。

  屏東雅石協會將於近期舉辦展覽並出版專刊,余僅爰就數語,不揣簡陋,是以為序。
文章出處
1993.11.17為屏東雅石協會展覽專刊寫序
關鍵詞
藝術親近自然
備註
收錄於《楊英風全集》第15卷:文集III
頁數:356